1.課程成效研究:實施「讀書態度量表」與「科學態度量表」前後測
(1)量表前測
修訂讀書態度量表與科學態度量表,於同學第一次上課時對學生進行前測,了解課程實施前學生的讀書態度與科學態度。
(2)量表後測
A.最後一次上課時對學生進行後測,了解學生課後的讀書態度與科學態度。
B.與前測比對,了解學生課前與課後的讀書態度與科學態度是否有所轉變?並藉此評估本課程的計畫目標是否達成?
C.評估結果可供日後課程檢討與修訂。
(3)以「高階數位相機」紀錄課程照片、影片,作為檢討與分享使用。
2.教學單元一:「聽科學」,舉辦專家專題講座。
(1)邀請專精科普閱讀與寫作的專家,與同學分享科普的意義、精神與目的。並就如何選擇科普?如何閱讀科普?提供經驗分享與建議。
(2)邀請專精閱讀與寫作的專家,就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寫書摘?如何寫書評?如何寫閱讀心得報告?提供經驗分享與建議。
(3)邀請各科學領域專家蒞校專講,讓學生廣泛接觸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眼界。
3.教學單元二:「讀科學」,建立科普閱讀風氣。
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至圖書館或上網瀏覽科普書籍,並選擇一本要專精閱讀的書籍。經向任課老師登錄書名後,即由學校購置成為該生的教材讀本,讓同學可以接觸各不同主題科普書籍。
4.教學單元三:「寫科學」,精粹閱讀心得於文字。
學生在閱讀教材讀本後,依課程進度,分別撰寫書摘,書評,與閱讀心得報告。
5.教學單元四:「說科學」,培養科學論述能力。
(1)學生撰寫書摘、書評後,除了上傳給老師公布於學習網頁外。同學應於分組讀書會中提出分享與討論。分組討論時,由學生互評計算成績。
(2)與生活科技科及資訊科合作,訓練同學簡報製作與表達能力,並藉由專門教室完善的多媒體設備進行簡報。
(3)由各組選出代表,製作說明海報與電腦簡報參加說科學比賽。比賽成績採學生互評。
(4)公開張貼同學製作的科普書籍介紹海報,以帶狀展示的方式長期輪替展出,讓全校師生皆能分享同學學習成果,以擴大課程實施效益。
(5)與圖書館合作,鼓勵同學至社區國中、小推廣科普閱讀。
6.教學單元五:「看科學」,內化科學於生活情境。
利用彈性時間舉辦校外參訪活動。參訪地點以學校附近的教育機關、科研機構或大專院校為主,並聘請專門講師隨行導覽解說,提升學生學習的意願及興趣,並內化科學學習於生活中。
7.教學單元六:「玩科學」,從做中學習科學。
(1)利用假日時間舉辦科學營隊。邀請專家學者與本校教師合作,透過精心設計的營隊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玩科學。以同時學習的原則,一方面營造由做中學的樂趣,一方面學習科學的概念。
(2)甄選對於科學學習有強烈動機與能力的同學,參與輔導中心辦理之暑期扶弱營隊;讓學生能藉由設計營隊的科學活動,更進一步的深化科學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