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科學之美-科學再發現(自然科特色課程)

計畫名稱

A-4 科學之美-科學再發現(自然科特色課程)

計畫目標

1、透過廣泛科普閱讀,引領學生接近、認識,進而喜歡科學,領略科學之美,並將科學精神內化於日常生活及學習中。

2、藉由深入科普閱讀,讓學生能針對選定的主題,建構完整的科學概念,有助未來高中自然學科的學習。

3、經由主動科普閱讀,協助學生自我檢視學習科學的性向與能力,可作為個人適性發展與未來學群選擇的參考。

4、學生能由科普閱讀中再發現「科學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與智慧,是一些眾所周知的現象,就在我們生活的四周」,並非只是一堆抽象的符號或繁複的數學運算,亦非只能由教科書與課堂中去尋找。

5、學生能由各課程教學單元中認識「所謂科學態度,就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所謂科學方法,就是透過反覆地觀察、紀錄、演繹、歸納與分析,直到找出問題的原因」;並能將這種科學態度與方法活用於生活,建構一個既有效率,又能正確解決問題的工作模式。

6、透過小組合作學習與心得分享,學生能進行各種PBL課程,如撰寫書摘、書評寫作與閱讀心得;並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各種科普競賽與論文寫作競賽,自發地履實本校追求卓越的核心價值。

7、針對女性學生學習科學開發特色課程,並以實證性的量表分析課程成效,以找出適合女性學生的科學教育模式。

受益對象

直接受益:高一理組學生。

間接受益:本校各年級師生、暑期扶弱營隊學員、社區國中、小學生。

課程內涵

1.本校為單一性別的女校。

雖然女生在學習科學的資質與機會與男生應無差異,但是自幼在家庭傳統觀念、社會氛圍、典範學習-男生玩機械人,女生玩洋娃娃-的薰陶下,部分女生對物理、化學、生物、地科等自然學科的啟蒙,就較同齡的男生落後,同儕間有關自然科學的話題也比較少。沒看過,沒聽過,沒玩過,在認知與操作經驗相對較少的情況下,女生自然學科原本就容易存在疏離感,也降低了她們學習自然學科的興趣與動機。

2.「科普」意指「科學普及」。

科普書籍旨在透過淺顯易讀的文字與圖片,以活潑生動的內容及貼近生活的經驗,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介紹科學概念。

有別於課本,科普書籍不受課綱與教學時數所限,可以深入淺出的針對特定主題作詳盡的介紹。不僅可以利用更多有趣的故事引發讀者學習的興趣,更可以為讀者建構完整的科學概念。因此,國內科學教育學者及曾經獲得國際奧林匹亞競賽金牌的同學都一致推薦科普閱讀,認為「閱讀科普書或雜誌不僅能享受閱讀的樂趣,增進科學知識與素養,更能啟發思維與問題分析的能力,對高中自然學科的學習助益甚多」。

3.本課程的內涵,以提升女性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與動機為主,培養正確的讀書與科學態度為輔。

(1)課程設計以學生自選科普閱讀為主軸。

透過小組讀書會的合作學習,配合書摘,書評與讀書心得的寫作與發表,結合「聽科學」「讀科學」「寫科學」「說科學」等多元課程活動為主。除了讓學生因接近,認識,進而喜歡科學之外,並進一步欣賞科學之美:

課程內涵

A.所謂科學概念,就是來自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與智慧,而數學只是幫助我們認識這些現象的工具。因此,在學習高中自然學科的時候,應花更多的時間去認識這些有趣的現象,並非只是死記一些代數符號或終日埋首於繁複的計算。

B.所謂科學態度與方法,就是經由有系統的觀察、記錄,透過客觀的演繹與歸納,能實事求是的就問題的本身予以解構、分析,再歸納出解決問題的可行辦法的一種科學家思考模式。這是一種既簡潔而有效率的方法,可運用於生活之中,幫助我們解決日常所遇到的許多問題。

(2)課程設計以「看科學」「玩科學」「做科學」為輔。

利用社團,週末,假日或合適的時間,舉辦校外參訪教學、科學營隊、發現科學、科學微電影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可以進一步的由參訪與動手玩科學中提升學生(女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與動機。

我們同時並推薦對於科學學習極有興趣跟潛力的同學,可以參與本校輔導中心暑期扶弱營隊,親自參與科學課程的規劃與執行。藉由此後設性的活動,讓科學之美更進一步的內化到同學生活中。

課程內容


實施方式

 

1.課程成效研究:實施「讀書態度量表」與「科學態度量表」前後測

(1)量表前測

修訂讀書態度量表與科學態度量表,於同學第一次上課時對學生進行前測,了解課程實施前學生的讀書態度與科學態度。

(2)量表後測

A.最後一次上課時對學生進行後測,了解學生課後的讀書態度與科學態度。

B.與前測比對,了解學生課前與課後的讀書態度與科學態度是否有所轉變?並藉此評估本課程的計畫目標是否達成?

C.評估結果可供日後課程檢討與修訂。

(3)「高階數位相機」紀錄課程照片、影片,作為檢討與分享使用。

 

2.教學單元一:「聽科學」,舉辦專家專題講座。

(1)邀請專精科普閱讀與寫作的專家,與同學分享科普的意義、精神與目的。並就如何選擇科普?如何閱讀科普?提供經驗分享與建議。

(2)邀請專精閱讀與寫作的專家,就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寫書摘?如何寫書評?如何寫閱讀心得報告?提供經驗分享與建議。

(3)邀請各科學領域專家蒞校專講,讓學生廣泛接觸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眼界。

3.教學單元二:「讀科學」,建立科普閱讀風氣。

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至圖書館或上網瀏覽科普書籍,並選擇一本要專精閱讀的書籍。經向任課老師登錄書名後,即由學校購置成為該生的教材讀本,讓同學可以接觸各不同主題科普書籍。

4.教學單元三:「寫科學」,精粹閱讀心得於文字。

學生在閱讀教材讀本後,依課程進度,分別撰寫書摘,書評,與閱讀心得報告。

5.教學單元四:「說科學」,培養科學論述能力。

(1)學生撰寫書摘、書評後,除了上傳給老師公布於學習網頁外。同學應於分組讀書會中提出分享與討論。分組討論時,由學生互評計算成績。

(2)與生活科技科及資訊科合作,訓練同學簡報製作與表達能力,並藉由專門教室完善的多媒體設備進行簡報。

課程內容


實施方式

(3)由各組選出代表,製作說明海報與電腦簡報參加說科學比賽。比賽成績採學生互評。

(4)公開張貼同學製作的科普書籍介紹海報,以帶狀展示的方式長期輪替展出,讓全校師生皆能分享同學學習成果,以擴大課程實施效益。

(5)與圖書館合作,鼓勵同學至社區國中、小推廣科普閱讀。

6.教學單元五:「看科學」,內化科學於生活情境。

利用彈性時間舉辦校外參訪活動。參訪地點以學校附近的教育機關、科研機構或大專院校為主,並聘請專門講師隨行導覽解說,提升學生學習的意願及興趣,並內化科學學習於生活中。

7.教學單元六:「玩科學」,從做中學習科學。

(1)利用假日時間舉辦科學營隊。邀請專家學者與本校教師合作,透過精心設計的營隊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玩科學。以同時學習的原則,一方面營造由做中學的樂趣,一方面學習科學的概念。

(2)甄選對於科學學習有強烈動機與能力的同學,參與輔導中心辦理之暑期扶弱營隊;讓學生能藉由設計營隊的科學活動,更進一步的深化科學學習。

 

預期效益

【質化指標】

1.提升學生讀書態度與科學態度。

2.提升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與動機。

3.學生有能力撰寫書摘,書評,與讀書心得報告。

4.學生有能力以合作學習方式論述自己的科學觀點及發表簡報。

5.學生能主動以科學的視角解釋生活中各項事物。

6.學生能樂於科學學習並分享所學。

 

【量化指標】

1.預計產出100篇書摘、書評、讀書心得報告。

2.預計產出15件科普書籍介紹海報。

3.預計辦理2場專題講座或校外參訪。

4.預計辦理1場科學營隊活動。

5.預計辦理1場說科學比賽。

 

資源整合

【教師社群】

物理科 竇一龍老師、林美伶老師、顏銘裕老師、方靖淼老師

黃德亮老師

國文科 王黛玉老師、陳小明老師

生活科技科 鄭智文老師

資教組 毛全良老師

設備組 黃健凱老師

圖書館 王之敏主任

輔導中心 許株蓉老師、韓欣倫老師

【設備整合】

1.整合圖書館現有館藏並以本計畫新購之圖書豐富科普書籍,讓全校師生共享圖書資源。

2.利用第三期程第一年建立之「多媒體影音工作室」,進一步錄製及廣播同學的科普書籍介紹。

3.利用第三期程第一年建立之「影音儲存及多媒體平台」,發佈各項學習成果,供校內外師生觀摩。

【策略整合】

1.與本校國文科、生活科技科、資訊科合作以實施主題式課程,讓同學能以同時學習原則學習,發揮學習綜效。

2.與圖書館及輔導中心合作,讓同學有機會能至校外發揮所學,以後設的方式進一步深化自身的科學學習。

3.與鄰近的教育機構如臺南市氣象局、天文台、綠色魔法學院、樹谷科學園區、國家奈米實驗室連結,延伸同學學習領域。

4.與本校鄰近之成功大學、台南大學、南台科大及崑山科大等大專院校之專家建立合作關係,與本校教師合作進行各項特色教學活動。

5.與本校優質化各項子計畫整合,共同建立重點設備,共享資源以發揮最大綜校。

檢核資料

þ問卷

þ活動照片

þ其他   量表統計   

þ其他   科普書籍簡報   

þ其他   成果海報   

þ其他   書摘、書評   

þ其他   心得報告   

þ其他   微電影影片   

þ其他   課程實施影片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