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語文之美–文翔筆飛(文學藝術特色課程)

計畫名稱

A–2 語文之美文翔筆飛(文學藝術特色課程)

計畫目標

1.透過國文科與美術、家政教師協同合作教學,將文學藝術與飲食生活連結,提升學生生活美學經驗。

2.綜合語文聽說讀寫的知能,以現實生活中的飲食為題材,提升學生飲食的感受能力,學習用文學的角度、技巧來表達、報導。

3.開創學生飲食文學報導能力及生活採訪、體驗之行動學習力。

4.引領學生藉著某些食物的氣味與滋味,牽引出記憶深處的心情與感動,能適切有效的運用語文、敘說體悟與心得分享。

5.學習運用htc提供的平版電腦蒐集資料,運用資料,再製成數位媒體,上台報告。

6.運用手作藝術將特色課程過程製成書冊,以創意呈現學習成果。

受益對象

直接受益:高一文組學生

間接受益:本校全體師生、暑期扶弱營隊學員、社區國中、小學生、家長成長團體

課程內涵

子計畫A-張開心眼,看見美的分支計畫之ㄧ,其課程理念精神為藉由文學藝術與飲食生活感知,讓學生結合藝術小書創作,以文學與藝術的角度,將飲食參觀、採訪報導之行動學習體驗,融入及內化於日常生活之中。

1.      經由國文科與美術科、家政科、形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進行合作教學,讓學生藉由美術課程:「美術台灣」-關於台灣前輩藝術家的認識,以及製作「藝術小書」的技術,能體驗文學藝術之美;再透過家政課程:「飲食美學」中,中西點心的製作及餐桌擺飾、品食美學,體認飲食生活的美感。

2.      透過影片欣賞,探討文學與飲食文化的關係,進而思考人生,懂得感恩、惜福。

3.      藉由蒐集飲食圖文,思考記憶中的食物對自己的意義,再上台敘說心情與心得分享,以增強語文表達能力。

4.      請同學規劃飲食生活體驗、採訪並作成紀錄,完成報導文學作業。

5.      經由同學手工製作飲食筆記書冊,體驗文學藝術之美,以提升學生學習的動機及深度,並落實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合作。

6.      學生由行動學習與報導文學完成一件實作成品,展現自己生活飲食的感知能力,讓文學藝術與生活美感結合。

課程內容

實施方式

1.科際合作與教學模式:

本課程是以開設課後的文學與藝術特色課程及融合課內美術、家政科目,進行PLC合作設計課程,並以PBL的學生實作為主的教學模式進行。

2.教學單元:

(1)教學單元一:「文翔筆飛」特色課程-「饗食天堂」

a認識報導文學:由國文老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教授報導文學的特色、寫作技巧。

 

b合作學習:將學生分為合作學習小組,引領學生利用每人專屬的htc平版電腦或共用本期優質化計畫購置之「高階數位相機」蒐集高畫質的食物主題(如主食、點心、飲料……)相關的資料。

c圖文共構,分享報導:經由小組整合與討論後,以圖文共構的報導  方式,於課堂上向全體同學進行報導,供全班同學觀摩分享並獲得即時回饋。

(2)教學單元二:「文翔筆飛」特色課程-「飲食人生」

a影片教學提示:教師利用多媒體方式做教學提示,並安排學生觀看與飲食的相關影片、資料。

b小組討論:由小組分組討論。探討文學與飲食文化的關係,引領同學思考飲食、人生,由同學自發培養感恩、惜福的態度。

(3)教學單元三:「文翔筆飛」特色課程-「飲食文學閱讀」

延伸學習:會同圖書館購置飲食文學相關圖書:從中國經典的飲食作品如蘇東坡<豬肉頌> <老饕賦>,清袁枚<隨園食單>,清李漁<閒情偶寄飲饌部>,到近代逯耀東的相關著作如<已非舊時味><出門訪古早><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汪曾祺<五味集><茱萸集><寂寞與溫暖>,梁實秋<雅舍談吃>,林文月<飲膳札記>,徐國能<第九味>,焦桐主編 <臺灣飲食文選2011>,張曼娟<黃魚聽雷>,林文月<飲膳札記> ,蔡珠兒<紅燜廚娘><南方絳雪>,簡媜<吃朋友> <台北小吃札記> 供同學延伸學習,增廣學生學習面向,也提升教師相關知能。

課程內容


實施方式

(4)教學單元四:「文翔筆飛」特色課程-「美食行動」

a飲食生活體驗: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以台南美食為主,個人或家人喜好的食物為輔,自主規劃飲食生活體驗、採訪店家的經營理念、食品特色、消費型態、職場困境……及採訪心得。

bppt或微電影方式呈現:採訪後,做成紀錄,利用ppt或微電影方式呈現,上台分享報告。

c PLC協作教學:同時與家政科進行PLC協作教學,共同規劃家政科主題課程。家政老師先以「料理模型教具、食物圖卡」等提供學生基礎的背景知識,再讓同學在家政教室配合購置之「不銹鋼操作檯」、「西式料理刀」等器材,實際製作各特色食物的並介紹與分享給同學。

d深化愛鄉愛土的情懷:藉由同學親身製作特色食物的過程,引領同學深入思考食物背後的哲學與店家所堅持的精神為何?深化愛鄉愛土的情懷,以與聖功「關懷本土」的核心價值相契合。

(5)教學單元五:「文翔筆飛」特色課程-「飲食書札美展」:

aPLC協作教學:與美術科進行PLC協作教學,改善專科教室數位設備,以利在美術課程中教授製作手工書的技術。

b製作「飲食書札」:實際由同學將整個學期特色課程中,蒐集整理的資料,彙整成冊,再運用美術課程學過的「書札」製作技術,搭配購置之「大型安全裁紙機」、「電動整紙器」、「彩色鉛筆」及教師提供之材料,由各小組手工製作「飲食書札」。

c作品展:最後每班精選三至四件優良「飲食書札」展示,讓同學實際將作品展現給全校師生及家長。

 

d數位化編輯成集:同時將優良的「飲食書札」數位化編輯成集,頒發給高一每一位課程參與者、本校全體師生、暑期扶弱營隊學員、社區國中、小學生、家長成長團體,將課程的效益擴大並留下學習成果的紀錄。

e進階手工書製作營隊:為對於製作手工書具有濃厚興趣,與作品優良的同學,辦理課後手工書製作營隊,讓同學能盡情發揮創意,並鼓勵同學發表作品,以適性揚材。

課程內容


實施方式

(6)教學單元六:「文翔筆飛」特色課程-「台灣食記-向饕家致敬」:

a延伸學習:除課程外,並計畫外聘美食、文化專家到校辦理講座:如邀請府城生活美食家葉怡蘭、 魚夫《移民台南--魚夫手繪幸福小食日誌》、文學漫步在舌尖-韓良露、或王宣一《行走的美味》、王浩一《慢食府城》等、藉由饕家的講述,感受文學藝術與飲食生活的美感經驗,豐富學生的心靈視野。

b辦理暑期文藝營:與暑期文藝營規劃小組擴大辦理「台灣食記-向饕家致敬」活動,推展文學藝術與飲食生活的美感經驗,引領學生通過飲食的體驗與觀察,抒發懷舊、人情、鄉愁之味及心靈的領悟。

 

預期效益

【質化指標】

1.藉由文學藝術與飲食生活的美感經驗,豐富學生的心靈視野。

2.透過課程的設計與連結,能訓練學生較多元的思考能力,創作出屬於自己個人特色的作品。

3.藉由分組討論、上台分享,培養學生分工合作,勇於發表的能力。

4.實際體驗完整「飲食書札」的製作過程,結合文學報導與藝術創作的想像,讓學生學習能更投入,並善用自我的興趣與能力,創造出屬於自我風格的成果作品,以發展學校文學藝術的特色,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社群增能。

5.提升校內文學與藝術創作的風氣,讓同學學得報導文學與藝術創作的相關技能,以作品呈現個人想法與情感。

 

【量化指標】

1.預計辦理一次飲食圖文分享報告。

2.預計辦理一場「飲食文學閱讀」書展。

3.預計產出12本優良飲食書札。

4.與教務處合作,辦理一場「多元作業展 - 飲食書札成果發表」。

5.12本優良飲食書扎編輯成集,分享高一參與者、本校全體師生、暑期扶弱營隊學員、社區國中、小學生、家長成長團體。

6.預計邀請專家主題式文藝講座。

.

資源整合

【教師社群】

1.國文科 黃竹芳老師、 施小鳳老師、張貴松老師、陳美珍老師、王黛玉老師

2.美術科 王邦榮老師、 許勻慈老師

3.家政科 卓宜燕老師

4.設備組 黃健凱老師

5.教學組 黃德亮老師

6.圖書館  王之敏老師

【設備整合】

1.利用去年度計畫購置高階數位相機,建立同學作品的成果資料庫及記錄課程,以利教學檔案建立與作為未來教學設計改進的參考。

2.利用本年度計畫購置立手工書各項設備、器材支援美術科課程協作、校內特色課程及假日特色營隊的實施。

3.利用本年度計畫購置的相關設備與器材支援家政科課程協作、校內特色課程及假日特色營隊的實施。

4.利用第三期程第一年建置的「多媒體影音工作室」錄製教學成果影片,並以多媒體方式直播各班,以推廣活動成果。

資源整合

5.利用通用展示空間:「校史室」進行教學成果展示,並推廣同學學習成果給全校師生。

6.利用第三期程第一年建置「影音儲存及多媒體平台」及「備份伺服器」,安全儲存學生作品及教師數位教學檔案,以利分享與推廣。

7.整合圖書館現有館藏並以本計畫新購之圖書豐富課程並讓全校師生共享圖書資源。

【策略整合】

1.結合國文科、美術科,家政科以PLC的方式推動特色課程。

2.結合台南深厚多元的飲食文化,讓同學對於台南各類生活飲食有更深刻的感悟。

3.持續探索與各科合作的可能性,讓同學皆能嘗試製作創意筆記書扎的樂趣。

4.與生命教育特色課程結合,推廣飲食養生文化,豐富營隊課程。

5.提供本計畫建置之各項教學設備,協助校內各年級特色課程或寒暑期特色營隊的進行,以充分發揮預算執行效益。

 

檢核資料

(請勾選)

þ問卷

þ活動照片

þ其他   學生文學作品   

þ其他   飲食手工書   

þ其他   課程實施影片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