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藝術之美-整合型美感教育(城市美學特色課程)

計畫名稱

A-1藝術之美-整合型美感教育(城市美學特色課程)

計畫目標

1.以學生為中心,實際參與美感經驗的生活實踐,讓學生能觀察環境、體會生活並思考設計,實踐美學以培養全民美學素養。

2.強化學生創造、分析及欣賞能力綜合藝術知能,提升學生的數位素養、教養素養及美感素養並將創意想法以適當媒材與技法表達,相關藝術創造的能力。

3.建立學生視覺美感的培養,並提升學生的數位資訊能力,以支持整個子計畫A計畫運作的基礎並提供子計畫B水平策略整合。

4.契合本校追求卓越的教育核心價值,更能讓學生透過此課程的體驗,瞭解自己的特質及專長所在,以符合未來個人興趣與科系試探。

受益對象

直接受益:高一下、高二上的全體學生

間接受益:本校其他年級師生、行政單位

課程內涵

1.這是個追求創意及美學的時代,學生的數位素養及美學素養更是國民基本素養的指標之ㄧ。在表現個人想法之前,必須先學會覺察生活,也就是感知生活的元素,包含了城市的:光、影、聲、音。本課程規劃藉由不同的特色課程,採PBL模組進行課程設計,並利用第三期程計畫擴充的錄音教學設備,讓學生與居住城市進行連結,使學生展現學習綜合學科及藝術能力外,經由欣賞優秀作品,讓其他學生有情意上的回饋及互動,感受到視覺藝術、聽覺藝術及心理層面之美。讓學生能夠認識自己的興趣,進而適性發展。

2.本計畫為子計畫A-張開心眼,看見美的分支計畫之ㄧ,其核心精神為規劃美感體驗與實做的課程,讓學生透過一系列城市攝影作品、城市3D小招牌、城市之音及城市聲音故事的PBL整合型特色課程進行;讓學生透過親自參與觀察、設計與製造的實踐,促使學生多元學習。學生能發揮創意思考規劃,深入藝術美感、文化中各項主題,充分建立攝影美學、聲音素材蒐集與3D設計製造的數位能力,運用科技並解決問題以創作出具個人風格及特色的作品,同時能感知生活,並發展學校特色,建立媒體平臺,強調與他校的交流和分享。

3.本課程是利用高一下及高二上的藝術生活科及生活科技課兩個科目進行協同教學,以藝術生活科及生活科技教師組成教學社群,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先規劃學生學習目標、建置教學資源,以實際運作情形經驗及專題問題為核心,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蒐集分析資料、創意思考、美感認知和問題解決能力。

4.配合本計畫強化軟硬體設備,包含3D印表機、錄音設備、3D建模軟體等,同學可藉由學生發表平台,可以增進互相觀摩交流的機會,並藉由各正向回應增進學習成就感與動力。

課程內容

實施方式

1.協同教學:

設計本校生活科技科與音樂科共同時段開課,並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進行協同上課,於高一下開始進行專題課程,以城市之美為專案內涵,藉由此PBL課程的進行,帶領學生實際經歷體驗美、探索美、感受美到實踐美的完整過程。

2.教學單元一:「自造時代.小招牌製造所」

每一面招牌,都是城市裡小小的視覺元素,都值得被呵護和關注。在實用的功能之外,如果能在材質、尺寸和工法上,多花一點點設計的巧思,招牌就不再是沉重累贅的懸掛物,不但能夠成功吸引他人的目光、彰顯出店家的個性與特色,更能變成公共藝術,為城市街角增添一份美好。

我們讓學生想像是一位店主人,透過激盪創意,思考招牌的街道美學。我們利用完善的3D電腦主機3D繪圖及建模技術,配合3D印表機」輸出,以多元材質量身打造出一面獨特的小招牌。讓學生在城市街角遇見美好生活的設計美感,結合攝影作品交織成一段屬於這城市的故事,並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展示並與同學互動以互相觀摩學習。。

購置「設計類圖書」及利用假日或彈性時間,讓同學可更深入學習3D列印知識並提升教師的相關知能。

3.教學單元二:「靜心凝聽.城市之音」

Sound gives us the city as matter and as memory,城市之音是流動汽機車引擎的轟隆聲? 市場攤販剷蜆仔、削甘蔗叫賣的聲音?是街角快走小綠人的布穀警示音?是斑駁鐵捲門下拉的啪響? 是巷弄大樹下的蟋蟀蟲鳴?是早餐店裡鍋鏟鐵板的鏗鏘敲響?是市場裡主客往來的人聲沓雜?

一場從城市街角出發,探索週遭環境的聲音前先聽見自己的聲音。利用音感觸探,採集當下的生活軌跡,建築起城市街角的記憶觀點。讓學生走出教室,進入實際生活的聽覺紋理中,讓我們用聲音紀錄城市街角,豐富日常感知層次,勾勒出關於城市的聲音風景一隅。

想想以下聲音:、玻璃店敲玻璃的聲音、工地的聲音、挖土機攢地聲、小學附近樹葉、果實、鐵欄杆、敲欄杆的聲音,

同學實際以「高感度麥克風」蒐集城市之音素材資料,聆聽生活的聲音,體驗聲音之美,下次讓我們用耳朵散步吧!

預期效益

【質化指標】

1.提供學生除了在傳統學科之外,藝術美感的多元學習面向,進而以綜合藝術的角度,從與人共融合作的團隊體驗,提升對藝術、美感的認知與感知。

2.學生能對生活中聲音的敏察,能感受聲音的力量。

3.透過學習小招牌製作,提升學生電腦3D繪圖的數位能力、發表能力及運用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

4.藉建構多媒體影音工作室,學生學會用錄音設備提升創作能力與聽覺美感。

5.學生能以3D軟體,設計製作出具有特色的小店招牌。

預期效益

6.各科教師能創新協作主題式教學活動,跳脫以往傳統的上課模式,使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體驗,力行翻轉教室的活化教學。

7.學生能夠真實體驗城市中的生活美學,實踐美的體驗與創作。

【量化指標】

預計產出30件學生自製的創意小店招牌。

資源整合

【教師社群】

生活科技科鄭智文老師、音樂科曾寶妃老師

資訊科毛全良老師

【設備整合】

1.透過優質化第三期程的經費資源,以第二期程建置的互動學習教室的經驗,建構一間專業的「多媒體影音工作室」同時提升學生教室與專科教室HD廣播接收設備,以利教學成果發表與推廣。

2.透過優質化第三期程的經費資源,建置「影音儲存及多媒體平台」及「備份伺服器」,除提供本課程師生特色課程使用外,並充分支援全校各

資源整合

教學及行政需求。

3.利用建置的3D設備,讓學生可以使用購入的3D印表機以實際走出教室,天然的教室就在生活中,透過散步、觀察、記錄、發現、探索生活中的美感。

4.整合圖書館現有館藏並以本計畫新購之圖書豐富課程,讓全校師生共享圖書資源。

【策略整合】

提供本計畫建置之各項教學設備,協助校內各年級特色課程或寒暑期特色營隊的進行,以充分發揮預算執行效益。

檢核資料

þ問卷

þ活動照片

þ學習單評分表

þ3D模型

þ作品評分表